您的位置: 主页 > 创业人物 >

洗衣邦王贵亮:1年内2次创业,死磕洗衣O2O

来源: 中国创业网

  2015年的夏天似乎来得更早。王贵亮一身休闲装斜靠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脸上浮现一丝满意的微笑。谈话间,扔在茶几上的大屏手机上,微信的群消息还在安静地刷着屏幕,虽然进入洗衣消费的淡季,订单量还在稳步上升。办公大厅里十来个赶任务的程序猿还在奋“键”疾书,通讯有时候基本靠吼,冰镇可乐向来是他们的最爱……

  永远心痛的微洗衣

  谈到洗衣邦的过去,王贵亮感概万分,“要不是及时打破旧的体系,绝对不会有今天的局面”。那时候叫微洗衣,早在2013年下半年,目光敏锐的王贵亮观察到了社区服务即将成为风口的各种“端倪”,到了找机会切入互联网行业的时候了。随着微信平台的不断普及和急速升温,“微”这个字的使用频率继“微软”之后又一次火爆起来,微信借助QQ的用户基础优势力斩群雄,很快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圈,火借风势,微洗衣应运而生,有着传统行业丰富阅历王贵亮带着激情与梦想选择加入了微洗衣团队,准备大干一番。2013年的微洗衣曾名噪一时,人们怀着试试看的心态体验这个“奇葩”服务,短短两个月关注的用户量上升到5000多人。

  

 

  军人出身的王贵亮带着一身正气,言语之间总是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推动力。“当时微洗衣的用户全靠地推,一个一个地扫码,手把手地讲解,我们细心地观察每一位用户的反应,洞悉他们一丝一毫的需求动向,毕竟那时候还是个新鲜事物”。应该说微洗衣是国内最早提出手机下单洗衣概念的公司,然而却没有顺利地长大,原因有二:一是团队,二是产品。

  中国人向来有买卖好做,伙计难搭的说法,好项目没赶上好团队的案例比比皆是。团队老大必须心胸宽广脚踏实地才能成就大事,如果老大一味地纠结和私利相关的琐事,那么团队的前途将会黯淡无光。微洗衣团队一直在一种被扭曲的氛围中艰难前行。截止2014年5月,由于合伙人之间过多的内耗导致没有过硬的营销和产品方案,微洗衣业务逐渐萎靡不振,原始资本耗尽。到了苟延残喘阶段,被联合创始人王贵亮认识到,合伙人之间的气场不对,这件事无法再继续了,最好的解脱办法就是曲终人散,各奔东西。公平起见,大家互相约定,微洗衣这个品牌就地埋葬,谁也不要再碰。“微洗衣的失败告诉我们,一个处在风口的即将飞起来的idea,即使没有神一样的对手,也能被猪一样的队友拖垮,找不对人,做不成事”。

  飞速发展的洗衣邦

  O2O项目,尤其是生活服务类项目,运营分量非常重,线上线下两个O之间仅仅靠to是绝对不够的,需要的是接地气的整合和控制能力,才能产生具有穿透力的业务模式。互联网基因带来高效的工作方式(和传统行业相比),前沿的产品概念,充满想象力的营销策略;而线下传统行业基因则带来基于“原子”而非“比特”的产品生产能力和流转能力。传统行业从业者一直梦想能借助“比特”的翅膀高飞,而互联网人士对于怎么玩“原子”一般是缺乏想象力的。因此,做O2O项目,创业团队合伙人层级必须同时包含对线上业务和线下业务拥有绝对发言权的伙伴,更重要的是个性相投,互相认同,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才能形成了真正的团队核心竞争力。

  经历了短暂的消沉之后,王贵亮吸取前车之鉴,重整旗鼓,立志一定要做一家成功的O2O洗衣公司,首先把洗衣作为社区服务的入口,将来拓展到更宽的社区服务领域。他是个心胸宽广的人,“我们广纳贤才,并奉行开放的人才观,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速度应该互相匹配,任何一方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对方都可以选择淘汰另一方,否则对任何一方来讲都是低效的”。

  “洗衣邦立足商业的本质,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快捷,周到,可信赖的服务,用户满意才是这种商业模式赖以生存的基础”。洗衣邦把自己精心打磨的服务模式比喻为底盘坚固,动力强劲,外观精良的一部汽车,每一个环节(零件)必须按照设计能力稳定地工作才能表现出优良的性能,才能承载更大的马力输出。在O2O领域,洗衣不同于送外卖,也不同于做家政,双向物流加上洗衣环节,长流程让变数增加,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带来糟糕的服务体验。没有稳健的具有高容错能力服务体系做支撑,一味盲目烧钱做用户无异于自掘坟墓。洗衣邦顽固地坚持用户体验至上的发展策略,当然,在探索的路上也出过错,吃过亏。如今,洗衣邦这部车已经开出了试车场,驶离了拥堵的城市道路,上了高速公路的超车道。

  

 

  从蓝海到血海

  有人说,O2O领域三个月就是一年,节奏飞快,稍一迟疑机会转瞬即逝。也就是说web时代四年能完成的事情,如今一年就见分晓。从微洗衣到洗衣邦转眼“八年”过去了,当初的蓝海现在已经是名符其实的血海,死亡名单每天都在刷新。以web经验来看,O2O没有技术门槛,技术大咖们对这个领域根本是不屑一顾,真正的门槛在于产品和运营。

  产品门槛在于多平台多环节的整合能力,和基于信息流的产品不一样,O2O产品用户所见能见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部分是藏在水下的9/10,而这些才是真正的业务模式支撑部分,产品分量很重。

  真正令人生畏的门槛则是运营,前所未有的“原子”与“比特”共舞,令人眼花缭乱,稍有不慎就会头破血流。对于O2O运营,互联网从业者表现出更多的不屑,传统行业从业者则显示出更多的不懂,造成了这个领域的人才奇缺。O2O项目死亡的真正原因就是运营,而非资本。O2O企业的大脑必须是一颗性能卓越的多核CPU,而非多个独立CPU。

【中国创业网-www.17cye.com.cn
免责声明: 本网站资讯内容,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企业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热点信息